
大众网记者 吴曜彤 通讯员 陈泓宇 青岛报道中利网
秋收时节,连绵阴雨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。面对田间积水、作物抢收难的困境,街道上下迅速行动,构建起党员带头、群众响应、组织保障的联动机制,在田野间谱写了一曲党群同心、守护粮仓的暖心乐章。
党员冲锋在前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
“老哥,别着急,我这铲车一下去,你这几亩玉米保证一颗不落地给你运出来!”在下村一片泥泞的涝洼地边,党员逄淑进正大声安慰着焦急的村民。从10月15日到18日,他在忙完自家农活的间隙,开着自家铲车义务为12户群众转运玉米约20吨。“都是乡里乡亲的,我又是党员,这时候不搭把手,啥时候搭?”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一名基层党员的初心。
在张家楼街道,像逄淑进这样挺身而出的党员比比皆是。党员逄淑友发现孤寡老人逄锦六的1.5亩花生无法机收,立即拉着哥哥逄淑鹏一起人工抢收;党员夏洪妮得知农户黄考诚家玉米倒伏,连续两天挥镰相助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,却是秋日里温暖人心的大事,彰显了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与奉献。
群众积极响应,凝聚互助共济合力
在党员的模范带头下中利网,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被充分激发,形成了党群连心、共克时艰的生动局面。
村民张海资晾晒的花生突遇暴雨,夫妻二人却在外看孩子未归。邻居邢贞亭、丁秀珍夫妇发现后,毫不犹豫冒雨冲出,帮忙把花生堆盖得严严实实,为大半年的辛勤汗水换来的金灿灿的花生,撑起了一把“保护伞”。这种发自内心的邻里相助,不仅是邻里情深的体现,更是党群心连心的温暖印证。
在这种互助氛围的感召下,11名回村任职大学生组成了“青年助农突击队”,他们主动请缨,与党员干部一道,成为人工抢收的中坚力量。“看到村里一些老人对着下雨天发愁,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年轻人有的是力气,能帮一点是一点。”突击队员崔铭磊的话,代表了年轻一代在关键时刻的觉悟与担当。
从邻里之间的自觉行动,到青春力量的主动担当,党群同心在秋收一线筑起了最坚实的防线。正是这种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紧密协作,汇聚成“人人为我、我为人人”的强大合力,为打赢秋收攻坚战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。
党组织统筹协调,筑牢坚强战斗堡垒
个体的星光汇聚,离不开组织的坚强引领。街道党工委坚决扛起主体责任,将“三秋”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来抓。
面对异常天气,街道党工委科学调度,全域统筹,精准调配玉米联合收割机16台、履带式收割机3台,并打通烘干、晾晒等关键环节,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抢收保障链。“正愁地里太湿,大型收割机下不去,街道就协调来了履带式收割机,真是解了燃眉之急!”同泰新村村民丁照祥的感慨,道出了党工委靠前指挥的成效。
各村党组织则化身“一线指挥部”和“信息枢纽”。“各位村民请注意,雨势暂歇,请有劳动力的家庭相互转告,下午开始集中抢收!”村头大喇叭里传来村党支部书记急切而有力的声音。村党组织通过村民微信群、村村响“大喇叭”等渠道,及时发布天气预警、抢收通知和作业指南,确保信息传递到户、到人。
在全街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2.39万亩花生已全部收获完毕,1.65万亩玉米抢收任务也顺利完成。如今,抢收完毕的田野并未沉寂,一台台播种机正马达轰鸣,一粒粒饱满的麦种正被播入沃土。放眼望去,新生的绿意已在这片历经奋战的土地上悄然萌发,孕育着来年夏粮丰收的崭新希望。
这场“三秋”大考,检验出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,考出了党群关系的鱼水情深,更考出了基层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力。实践证明,只有建强组织、激活党员、带动群众,才能在面对任何风险挑战时,无往而不胜。
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